可以把会计变成恶男的哈雷机车,与中国有哪些渊源?
1903年,美国西部的威斯康星洲密尔沃基,三位年轻人在一间狭小而简陋的小木屋里,凭借原始手工的敲敲打打,鼓捣出了一辆简单的摩托车——Serial No.1。
他是那样的原始简陋,以至于也可以看做是一辆加挂了发动机的自行车,然后这丝毫不影响他作为一个庞大和极富传奇色彩摩托车品牌的开山鼻祖的地位,这就是美国哈雷戴维森摩托车品牌生产的第一辆摩托车。
威廉·哈雷和阿瑟·戴维森是上世纪初美国密尔沃基青年,两人怀揣梦想,一心想在当时创新思维极度兴盛的美国开创一番天地,当时的美国西部,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街道更多的是砂砾路或者土路。富人的四轮马车是这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普通老百姓只能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威廉·哈雷和阿瑟·戴维森依靠在金属制品公司工作的经验,联合阿瑟·戴维森的哥哥沃尔特·戴维森一起,在下面这件小木屋里生产了哈雷公司第一辆摩托车。
在经历了美国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的严酷考验,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带来的战略机遇,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品牌的强劲冲击,和被美国机械铸造公司(AMF)收购等诸多难关之后,哈雷戴维森如雨后骄阳愈发娇艳。
哈雷作为世界驰名品牌,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哈雷的文化定位与美国移民在西部大开发中开疆拓土勇于奋进的精神完美契合,自由公平正义独立是美国牛仔征服西部广袤蛮荒地域的信条,哈雷的文化核心正是深植于此,符合美国新移民的价值观,因而哈雷在文化内涵上早已超越普通交通工具的定义,得到广泛的认同。
善于激发车主的热情也是哈雷成功的一大因素,HOG(Harley Owners Group)车主会使得哈雷在品牌忠诚度上获得了极大黏性,这个组织在2000年的时候,就在全球拥有多达50万的会员注册人数,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单论50万人数的群体购买力并不惊人,但是他会影响到身边人的选择,犹如火种呈燎原之势,这个能量就很惊人了。
那么哈雷又与中国有哪些渊源呢?
其实早在上世纪20年代,哈雷便已经进入我国,1923年,中国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先生(梁启超之子),便骑着哈雷摩托车参加了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二十一条国耻日”活动。二战爆发以后,作为同一阵线的盟友,美国将哈雷摩托车作为军事援助物资,曾经捐赠给了当时的国民政府1000辆哈雷摩托车。
解放前,上海凤凰自行车的前身上海同昌行还曾作为哈雷戴维森的独家代理专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福布斯》杂志创始人马尔科姆.福布斯还曾率领哈雷车队对中国进行了访问。
这是解放后哈雷首次在国内的有影响力的活动,那时的中国,还是摩托车文化的荒漠,哈雷的这次骑行活动极具战略眼光,是荒漠的拓荒者,秉承了美国牛仔的开拓精神。后来,人们管那种车身庞大,坐姿直立双腿前伸手把高扬的摩托车都叫做“哈雷”,影响力深远。
2006年,已经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中国生机勃发,哈雷正式在国内开设了第一家哈雷专营店——北京H.O.G车主会。至今,不知不觉间哈雷已经在国内开设了39家授权经销商。
8月11日,华中地区地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哈雷戴维森品牌4S店——武汉哈雷戴维森光谷旗舰店也举行了隆重的试营业开幕式。
这家哈雷戴维森品牌4S店集销售,售后服务,配件供应,信息反馈等功能为一体,兼具HOG车主联谊,改装件提供,骑行安全培训,以及雪茄室,淋浴室,装备清洗室,咖啡吧,媒体发布等诸多功能。
展厅几乎囊括了哈雷所有车型。
哈雷的装备和服饰一直是哈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这家3.0版本的4S店在服饰品种和销售面积上规模很大。
售后服务车间。
都说无兄弟不哈雷,没有一个哈雷骑手是孤独的,哈雷品牌文化里面,兄弟情谊血浓于水,哈雷既是展示个性的载体,也是维系兄弟情的纽带,有空带着你的兄弟去这家哈雷4S店逛逛吧!
讨债公司/蓝月传奇辅助/蓝月辅助